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11:58 点击次数:80
兰居幽谷也芬芳,梅开偏隅暗流香;水不争名滋万物,德厚谦和人仰望。
图片
【原文】
善为士(军队统帅)者,不武(逞勇);善战者,不怒(被激怒);善胜敌者,不与(不正面交锋);善用人者,为之下(对人谦下)。
是谓(这叫)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(善用别人之力),是谓配天(符合天道),古之极(自古以来之准则)。
【悟读】
图片
仰观天地之大;
俯瞰竹丝之雅。
一个人之生命,最重要的是元气。而一个人之元气,靠天补地补人补。不过,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生命之觉悟。
修行之路,须靠坚持。“坚持”之笔画是十六画,“放弃”之笔画是十五画,“坚持”需要的是多走一步。
“善为士者,不武;善战者,不怒;善胜敌者,不与;善用人者,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”。本章老圣人详细阐述了不争之德及运用别人之能力,称之为符合自然之天道,是自古及今之最高行为准则。
在老圣人看来,不争之对象看似外界之事物,而真正运化到自己身上,则是“为己之道”。
“善为士、善战者、善胜敌、善用人”,即真正的高人,不以武力征服别人,内心安静不为情绪所控,善于谦虚对待他人。本质上强调的皆是为人之内在修为。只有自己改变了,才能改变周围之世界。
“为而不争人长寿,坐怀不乱命久安”。《道德经》中,老圣人总是频繁的讲述“不争之道”。
图片
本章中,老圣人首先阐述了自己对武力之态度,即“善为士者不武”,又论及了武力制胜之策略,即“善战者不怒,善胜者不与”。其中,“善为士者不武”,是其最高准则和终极态度。
真正的勇士是不轻易动武的,是不逞强的。由军事到生活,道理是相通的。生命之贤者,“善隐不争,从容不迫”。
争,往往是先入为主,有一颗分别心;不争,需要的是一颗平静心,去杂不乱。
自然法则有三大定律。其一,吸引定律。同频共振,同质相吸;其二,创造定律。你所得到的,是你所聚焦的;其三,放任定律。你欲享受自由,放任的是他人之自由。
其中,吸引定律告诉世人,这个世界不是一个“你对我错或你错我对”的二分世界。在吸引定律之前提下,每个人皆是对的,众生须学会包容万物,像√号般容纳任何数学,如此方能相吸共振。
姚广孝,“靖难之役”之主要策划,大明建后以文臣配享庙庭之第一人。朱棣继位后,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,后拜资善大夫、太子少师,复姓为姚,赐名广孝。成祖命他蓄发还俗、赐他府邸、美女、珠宝,他能拒则拒,将上赐之财分发给族人,一心为僧。
天下初定,张良便托辞多病,闭门不出,师从道家,从帝师退居帝宾,遵循着“可有可无、时进时止”之处世原则。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,极少谋划;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,也恪守“疏不间亲”的原则。
此二君,淡于名利,超然物外,皆深谙“不争无尤”之道,为古今贤者所仰慕。他们的行为也蕴含着生活之辨证法,蕴藏着极高之人生境界。
佛说,“不争即为慈悲,不辩就是智慧”。笑看风云淡,坐看云起时。三千繁华,弹指刹那,百年过后,一捧黄沙。
生活之中,争的是理,输的是情。不争,是生活中一种极高的生命境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